“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大展亮相國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之際,恰逢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依托館藏原創策劃的“人格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展覽,在國博北8展廳向公眾展出。
展覽從家國情懷這一角度,鑒選館藏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飽含對家人、對國家熱愛之情的遺書、手稿、家信等珍貴文獻以及各類實物170余件,分為“革命理想高于天”“繁霜盡是心頭血”“奉獻如歌家園夢”“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等四個單元。
攝制:李軼;出品:國博傳媒
國家博物館近年來加大對國史文物的征集力度,新近入藏一批重要的藏品,在此次展覽中首次亮相,如布茹瑪汗·毛勒朵刻寫的“中國石”,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在開山島守島時升起的國旗,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援鄂護士張春花在疫區收到的家書《念》——贈妻張春花,鐘南山赴武漢的高鐵票等。
展廳內部 胡丹雅 攝
展覽策展人張偉明介紹,展覽注重通過一件件文物來呈現為祖國和人民犧牲奉獻的每一位共產黨員的事跡,通過不同的專題來呈現共產黨員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點展現共產黨員為革命而犧牲,紅色家風傳承下的“家人情”“伴侶情”“戰友情”;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點展現共產黨員以先鋒模范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時代風采。
中國共產黨員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盡管身份經歷和性格情感都各不相同,但他們也有夫妻恩愛,也有兒女情長,常懷對伴侶、親人無盡的思念,永葆對革命同志的真摯友誼。
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慷慨直言,“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表達了自己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的深厚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也表達了對妻子默默支持自己投身革命的感念之情,“釗在該校肄業六年,均系自費。我家貧,只有薄田數十畝,學費所需,皆賴內人辛苦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
李大釗相關展品 余冠辰 攝
1921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王復生(1896-1936),引領自己的兩個弟弟王德三、王馨廷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三兄弟全部為革命犧牲。從展覽中展出的王復生作的《初學集》詩稿中可以看到,王復生因三弟王馨廷在學生運動中負傷年僅16歲而去世的悲痛,他在《哭三弟》這篇文章中,忍著悲痛寫道:“三弟,你太忍心了,你竟離開你親愛的哥哥!你是我最有希望的弟弟!”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周介甫(1903-1928),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寫下了“為主義而犧牲,雖九死猶不悔”的光輝誓詞。在獄中,他給母親寫下了絕筆書,“母親大人:我這次是犧牲了,這也是我個人的最后目的達到了,你老人家不要掛念啊”,表達了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堅定意志,也體現了對母親的深深眷念之情。
展覽展出的楊懷遠為乘客挑行李用的小扁擔,生動地見證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展現的精神是雷鋒精神的延續。扁擔上有為他精神所感染的旅客們的留言“增勤人勁 治懶人病”“小小扁擔不算長,能為旅客當橋梁”等。
在展覽中還可以看到胡國橋的母親寫信鼓勵他英勇殺敵為國爭光:“代(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與囑托入了軍校,上了前線,接受那血與火的拷(考)驗——靈敏度最高的試金石。在這一點上,全家人是放心的。我可以大膽地說,我的兒子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出光和熱的,都會做一名祖國和我們驕傲的兒子!”
展覽尾廳還重點呈現了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在脫貧攻堅中的不懈奮斗與努力,旨在向廣大觀眾表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展廳內部 余冠辰 攝